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朋友圈里被杨绛离世的缅怀刷屏了,不管是不是看过杨绛的书,了不了解杨绛的生平,只要看到媒体事先酝酿的报道,都如丧考妣般齐刷刷地转开了。你不转,显得你多没文化,而且没良心。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离世的陈忠实,他的离世也引发了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在我的朋友圈里除了几个真看过《白鹿原》的人,倒是缄默一片。

        其实论文学创作,杨绛远在陈忠实之下。陈忠实离世,媒体多如细麻的报道基本上是围绕着《白鹿原》。时隔二十年,关中白鹿两家的恩怨纠葛引发了媒体整齐的关注,这排场甚于《白鹿原》的首次出版和获得茅盾文学奖,陈老的追思演变成了《白鹿原》书评大赛。

        杨绛的离世,媒体关注的焦点是她的家庭,因为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相信我,转发此类文章的人观看“奔跑吧,大兄弟”的时间远甚于文学,关于杨绛他们的认识能到达“那个写《围城》的人老婆”就不错了,还不如范冰冰走了哪次红毯穿了哪件衣裳清楚呢!

        而二老离世热度的差异恰恰是在于讨论鸡汤八卦比讨论文学总要来得容易一些。此番朋友圈一刷,关于杨绛和她老公、杨绛和她闺女、杨绛和她夫家——钱家,以及杨绛夫妇捐了八百万的稿费等二三事儿,大伙儿应该都能说上几句了吧。我们齐刷刷地赶来,顷刻回到了民国时代,身披素色袍子,跪地磕头,泣述先生的淡泊明志、高风亮节,个个都成了她的学生。

        她的故事成了朋友圈里的葡萄酒,你也有一点,我也有一点,大家一起干。媒体也乐开了花,数着阅读量、点赞量,为自己的未雨绸缪、及时响应、统筹安排这场宴会而鼓掌。

        陈忠实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除了那本干瘪的小说,他没有一场引起全民关注的婚姻,没有捐出几百万的故事,没有写出“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这种朋友圈易于传播发散的句子,甚至他都活得不够长,不到一个世纪不足以借着死亡穿越回上个世纪初重温一趟民国的优雅。单凭一本小说,不论如何优秀,还是无法击中全民G点,引起全民高潮,上演朋友圈里的盛宴。

        我们这么深刻地缅怀杨绛,差一点红了眼睛。热潮一过,我们会真的拿起《我们仨》《洗澡》,甚至是《围城》看看吗?不会的,一切如旧。即便有,我相信也不会缺乏那看不下去的爆躁。靠!老子都不是那么想念杨先生了!
        
        我们乐此不疲地分享,无非是想告诉能看到转发的人群:瞧,虽然在粗鄙的当下、苟且的现实中,老子也仍是初心尚软,向往杨绛那种清淡如菊的人生!分享结束又挎着奢牌包包挤上地铁线,回到市郊狭促的房子,骂窝囊的丈夫和不争气的儿子。

        不知道杨绛若听闻到这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悼念运动会作何感想?是菩萨低眉感恩香客厚泽,还是依旧闭门拒客清幽一人?

        相较之下,《白鹿原》读者对陈忠实的悼念简直就是一股清流。活动基本围绕陈忠实的作品和创作,讨论也回到了文学本身。在电影《白鹿原》上映的时候,陈忠实接受的杨澜采访,聊到创作《白鹿原》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写一本能为自己垫棺作枕的书,他做到了。虽然王全安的《白鹿原》就是一群狠男斗女对经典的亵渎,虽然邢小利有点卑鄙地在陈老身体抱恙的时候拿到了《陈忠实传记》的出版权,虽然也仍有不安好心的媒体趁着陈老的过世赚取声名,但仍有那么多的读者就《白鹿原》,无论评价好坏,对陈忠实自发悼念,这足以安慰天灵。就如陈忠实在世时所说,他很高兴大家喜欢他的作品。

        追思陈忠实,是因为我喜欢《白鹿原》,敬重他不是语言天才仍能靠后天努力成就经典;追思钱钟书,是因为我喜欢《围城》,他天生的幽默感在文字中不自觉地往外流;不追思杨绛是因为我只看过《洗澡》,并觉得人物繁杂、线索零乱而无法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鸡汤总有一天会消停,我们很快会用换老公的速度找到另一个G点。或许某天或睛或雨的下午,我看完杨绛的某本书,会因为喜欢而开始迟到的悼念。  

(首发于个人豆瓣。) 

话题:



0

推荐

王珍

王珍

13篇文章 7年前更新

图书编辑,文学爱好者,微信公号:617工作室。

文章
  • 文章归档
2016年 13篇